生活中有许多被广告、专家吹出来的健康食品,比如脱脂牛奶、杂粮点心、食用调和油。这些食物的后期加工让它们本身营养都流失了,吃了之后并没什么好处。一起看看文章吧。
很多食物会被贴上“健康”或者“不健康”的标签,人们给予了健康食物充分的信任和依赖,但其实它们也有不少“弱点”。
脱脂牛奶少了脂肪,缺了营养。
脱脂牛奶的产生,缘于人们对膳食健康的特殊需求。无论是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、中老年人,还是想减肥的女性,都将其视为既保证营养又能有效控制脂肪摄入的“理想食品”。
但是,脱脂牛奶也有不足之处。牛奶在脱脂过程中,一些有益健康的脂溶性维生素也会跟着消失,比如维生素A、D、E、K。而缺少了维生素A、D,人体对钙质的吸收就会受到影响。同时,牛奶中原本“香、浓”的口感也不翼而飞。
其实,人们对“全脂牛奶”误解也很深,与动物内脏、奶油制品等脂肪含量超过20%的食物比起来,全脂牛奶的脂肪含量不足为奇,只含有3.7%—5%,除非是患有糖尿病、高血脂等特殊人群,否则不用特别在意。
青笋、土豆富含营养,但禁不住放。
青笋口感爽脆,富含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,但它天生比较“脆弱”,可以说,自采摘之日起,其营养价值就开始下降了,因此,最好吃新鲜的青笋,不要放得时间太长,凉拌最好,能避免烹炒带来的营养流失。
土豆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、维生素C和矿物质,优质淀粉含量约为16.5%,但土豆存放的时间越长,其中的淀粉含量越多,就越能使人血糖上升。所以存放时间过久的土豆是减肥者的大敌。
人造甜味剂让食物更可口,但容易使人发胖。
人造甜味剂本身所含热量很少,生产初衷是为了增加食物甜味,让人们减少卡路里的摄入。尽管甜味剂可以哄骗味蕾产生甜的感觉,但是大脑却不吃这一套。多项研究表明,食用甜味剂更容易让人变胖。
大豆最养生,但会偷走“营养”。
虽然大豆的保健功能已经名扬四海,但在某种意义上,它也是个“营养盗贼”,比如大豆富含的植酸可以干扰重要矿物质,比如钙、镁、铜、铁、锌的吸收。大豆还含有胰蛋白酶抑制剂,影响人体对蛋白质的吸收,导致胰腺功能紊乱。
大豆发酵后,这些“毒素”将被大部分消除。豆腐、毛豆都不是发酵食品,不要吃过量,豆瓣酱反而是个不错的选择。
粗粮面包也会让血糖升高。
粗粮面包的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确实比白面包技高一筹,但研究发现,粗粮面包也会让人们的血糖升高。这意味着,即便它们的脂肪含量不高,大量食用也会让人变胖。
而且,在吃粗粮面包一两个小时候后,人还会感到饥饿,更容易多吃。
葡萄护心,但农残很严重。
研究发现,紫葡萄是保护心脏的“能手”,但也是农药的“聚集地”,由于葡萄从同一片土地、同一棵藤蔓采摘,年年都得反复喷洒农药,以抵抗虫害的袭击,因此农药残留非常严重。
研究发现,所有的非有机葡萄均受到污染,最多可沾染11种农药。因此,在吃葡萄前,一定要洗干净。可以加一勺面粉,面粉有吸附作用,可以轻松洗掉果肉缝隙间的脏东西,还不会有残留的洗涤剂。
五谷杂粮伤肠胃。
小麦粉、大米及玉米其实并没大家想象的那么健康。的确,未经加工的谷物含有一些维生素E、B族维生素以及锰、镁、硒等矿物质。但是这些营养物质含量更高的食物为蛋类、肉类和鱼。
而且有专家认为,谷物所含的不可溶性纤维素将加重慢性感染疾病和消化症状,如肠易激综合征。
食用油会产生自由基。
毫无疑问,油脂所含的天然多元不饱和脂肪,可以降血压,减少心脏病与中风风险。但是加工的或精炼的多元不饱和脂肪,如食用油,就完全是另一码事了。
在烹饪或提炼过程中,热量、氧气和湿度的共同作用使其变质,并产生自由基,增加肥胖、癌症、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。葵花油、玉米油和花生油同时富含欧米伽-6脂肪酸,过量食用也会损害健康。